创新 实践 发展---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感悟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11日 点击数:2879 来源: 打印本页

    为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我参加了东营市编办与浙江大学共同举办了《机构编制管理创新专题培训班》,通过学习和交流,浙江省的一些观念和做法研究超前、符合实际、成效显著,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一、以创新求突破,以实践正思路,以发展飨民生
    浙江是一个大省、强省,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1800元;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4895亿元、260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59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1303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成为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回顾浙江省走过的历程,我们发现这样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政府机构的深入改革是密不可分的。
   (一)敢为人先——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是由于传统农业税赋较重,农作物种植成本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浙江省通过认真调研,大胆创新,积极运作,于2003年在宁波试点全面取消农业税。作为当时全国第一例,浙江省委省政府抵住舆论压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抓实效,农民收入持续增加,这份基于实践的远见也逐渐被社会所认可,2004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肯定了这种做法,2005年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正是凭借这种强大的预见能力和改革创新的魄力,浙江的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城乡一体化在这里率先得到了统筹发展。
    改革发展步步推进,经济社会欣欣向荣,浙江省盘活了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迅速膨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在当初机构设置时未考虑周全的问题逐步浮现。例如“由于市长首先是政府所在地的市长,然后才是全市的市长”,这种难以实现的公平导致部分县区得到的政策支持相对薄弱。面对新形势,为了谋求新发展,浙江省再次创新理念,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并提出了“强县扩权”的理念,各个县区得到了应有的政策支持,经济强县的管理权限得以提升,县域经济再次蓬勃发展。发展至今,全国百强县有1/3的县都出自于浙江省,这也再一次从实践上论证了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能更为公平、公正的实施区域经济的社会管理,同时也让强县扩权对基层群众的创业、创新热情的调动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总结这些年浙江省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几次飞跃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管理、协调和服务发展能力在其中起到的关键作用,这种服务能力的增强,说到底,靠的正是敢为人先的魄力以及基于当地实际的改革创新。
   (二)拷问思路——实践
   浙江省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功不可没,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里面有他们走过的弯路,也蕴含着浙江编制部门不少有益的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是机构编制部门,他们出现的问题很有可能是我们下一步工作要预防的重点,研究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发现自己部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根据浙江省编办的领导介绍,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主要是:重审批不重管理问题、机构越改越大的问题、重具体事务不重理论研究的问题、重统计不重评估分析的问题,等等。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从实践出发,重新拷问改革的思路,提出了以下几个方向:
   1、行政体制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从根源上重新明确、理顺中央、省、市、县、乡镇的职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同时把握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容和方向,做好城乡统筹发展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学习调研。二是要注重体制创新,加强对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扩权强县、强镇扩权、审批制度改革、两集中两到位等体制的研究,尤其是要加强对义乌市佛堂镇综合执法改革的研究,推广佛堂镇的“大部制”模式及在精简人员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创新。三是要注重机制创新,在增强实名制管理,增强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创新。
   2、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重点有四个,一个是准确把握政府职能的定位,即如何转变政府职能;二是理顺中央、省、市、县、乡之间的层级关系;三是提高效率,推行“大部门制”;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
   3、事业单位改革。当前,事业单位的改革重点是事业单位分类的改革,如何让公益性岗位更好的服务社会,如何促使自主经营类的岗位尽快完成转型,如何保证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法行政是目前最需要研究和创新的三个方面。
   4、乡镇层面的改革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弱化审批事项,推行“大部制”改革,对经济水平达到特定程度的乡镇实施“强镇扩权”,通过培育和发展中心镇来带动整个区域发展,这也是乡镇层面改革创新的重点。
   (三)民本经济——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面对经济的发展,浙江省并没有忘记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为了更好的发展民本经济,他们提出了“大城市走不通,强国如何体现在老百姓富裕上”、“城市病已现,走城乡一体化道路才是出路”、“让老百姓在方便的情况下,享受城市生活”等一系列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委省政府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发展经验,广泛征求各界意见,认真调研、周密谋划,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均衡发展”的发展理念,并将中心镇建设作为乡镇改革的主抓手提上了重要日程。目前,浙江省将年收入3-5亿、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镇定义为中心镇,按照这个概念,浙江735个镇中有220多个中心镇。针对当前中心镇正处于向工业化、城市化积极迈进的历史进程,基层政府同时肩负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两大责任的实际,为更好的应对新矛盾和新挑战,让经济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浙江省大力推行“强镇扩权”,通过给予中心镇更多的权力,强化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使中心镇更快实现现代化,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总结浙江省发展中心镇的经验如下:
   1、政府推动。2007年5月,浙江省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的若干意见》,理顺各相关责任单位和部门的责任和权限,奠定发展基础。
   2、政策扶持。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就放”的原则,赋予中心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涉及财政、规费、资金扶持、土地、社会管理、户籍等10个方面,财政权的重新分配,使镇级实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更加便利。
   3、体制创新。2006年底,绍兴县在19个乡镇街道中,选择5个镇进行“强镇扩权”试点。作为试点镇之一,钱清镇政府办事机构从“四办一中心”调整为“五办一局两中心”,县级主要职能部门在钱清镇完成增设,镇政府由此开始行使城市管理职能。
   4、市场运作。有了相应的权限后,各个乡镇开始施展手脚,谋求新的更大的发展。同样以钱清镇为例,获得规划权后,钱江镇探索出解决“建房难”的3种模式:即城镇核心区范围内的村,通过建造集镇商品房解决;集镇周边的村,通过建造农民公寓解决;比较偏远的村,通过建造农村联体房解决。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提出了“用5年时间,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个人住房困难户建房难问题”的目标。再例如,为推动轻纺原料城的升级改造,镇政府将旧的原料市场建设成为占地1500亩的中国轻纺原料城,叫响了“轻纺原料采购在钱清”的口号。
   浙江省通过强镇扩权,真正使中心镇达到了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人口集中区、体制机制创新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四区”目标,让群众在自己的乡镇也享受到了城市的生活。
       二、创新理念,注重实践,服务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开阔,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结合实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做到:
   (一)创新理念。工作理念是指导整个工作的核心,要想做好机构编制部门的工作,第一位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只有理念转变了,思想解放了,觉悟提高了,具体工作才能跟的上、做得好。近期的工作重点是要实现由管“数”到管“事”、由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由重审批向重监管三个转变,推动“管得住、理得顺、用得好”三个目标顺利实现。
   (二)注重实践。机构编制是党和政府的重要执政资源,我们必须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管好用好这一重要资源。针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新问题,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营造改革的“小环境”。同时,要加强对外地先进做法的总结和自己实践的提炼,结合实际,不断优化配置好机构编制资源。
   (三)服务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我们机构编制部门的任何建议的提出,必须站在大局、站在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角度去考虑、去研究,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当前东营正处于“黄蓝融合、陆海统筹、一体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做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方向,增强改革意识,坚定改革信心,调动和发挥各方面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形成推动改革、服务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结语
   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浙江省在各个领域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他们对法律、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这也启迪我们,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中,我们应当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真正发挥机构编制部门应有的作用。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编办主任  郭敏

 

更多